当前位置:工作动态

根植红土情系有色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彩云之南,云岭之巅,有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她根植红土、情系有色,为云南科技发展付出拳拳之心;她坚忍不拔,赤诚报国,为祖国西南边陲的高等教育事业抛洒一腔热血。她就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张英杰,现任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高校系统唯一的十九大代表。 

 

  1987年,张英杰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远行千里,从祖国的东北来到西南边陲的昆明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任教,一干就是30年。从昆明工学院基础部的讲师到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的高级访问学者,从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曲靖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昆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到如今的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一路走来,她服从组织安排,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讲党性,肯奉献。 

  30年光阴磨一剑,30年身心献杏坛,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拼搏创佳绩。张英杰作为云南省高校首批二级教授和教学名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担任云南省绿色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锂离子电池及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云南省先进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德电池创新平台主任、云南省先进电池及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云南省高校应用电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被聘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常务理事。由于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张英杰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十一五”科技计划执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是中共云南省第八届省委候补委员,第九届省委委员,第十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十届人大代表。 

  耀眼光环的背后,是张英杰三十年来鲜为人知的努力和始终如一的坚持,长期坚守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一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她说“无论身份怎么变,我首先都是一名大学教师。脱离了一线的教学和科研,就无法准确把握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教育面临的剧变,当好校长也就无从谈起。” 

  在教学方面,张英杰注重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承担并建设“无机化学”、“应用电化学”等课程,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委“新能源电池及有色金属材料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项、云南省“十二五”化学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项,已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12名、硕士32名,获2005年、2013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 

 

  在科研方面,张英杰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相结合,凝练出电化学冶金、电化学金属防护、电化学能源材料3个特色研究方向。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3项,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排名第一﹚、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排名第三)、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3项(排名第一)和云南省优秀发明创造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 

  1980年,张英杰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屠振密教授,开始致力于电化学金属防护研究;1997年前往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继续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金属材料电镀是机械工业的四大基础工艺之一,其中镀锌作为钢铁的防护性镀层,占全部电镀产品的1/31/2,而我国传统镀锌工艺还存在抗腐蚀性能差、氢脆高、铬钝化工序毒性大等诸多难题,无法满足工业应用的特殊要求。历时二十余年的刻苦钻研,张英杰在国内外首创无铬、无氰、无钝化锌铁硅复合电镀新技术,有效替代了传统的电镀锌和电镀锌钝化技术,有效缩短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重金属及危险废物的排放,在污染较重的电镀行业实现原料、生产工艺、过程及后续废水处理的全方位清洁生产,填补了国内外在电沉积无氰无毒锌基合金复合镀层系列上的空白,经专家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201312月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相关技术成果在多家企业实现规模产业化,已累计新增销售额2.174亿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1996年,彼时的张英杰已是昆明理工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她一面给学生授课,一面师从杨显万教授和邱定蕃院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矿浆电解还是刚发展起来的湿法冶金新技术,基础研究薄弱,工艺还不成熟。张英杰不畏理论艰深,迎难而上,埋头钻研,在国内外首次对矿浆电解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中国攻克矿浆电解技术长期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矿浆电解基础理论专著《矿浆电解原理》,经专家鉴定“在矿浆电解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07年,张英杰已从事应用电化学研究二十余年,凭借科学研究的敏锐性,她意识到电化学能源材料将是国家急需的重要发展方向。那时候她调任曲靖师范学院任党委副书记、校长,科研关系和学生都留在了昆明理工大学。面对繁忙的管理工作,她没有放弃科研。她紧密结合国家新能源战略和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急需,利用云南省资源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方面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在她的带领下,昆明理工大学电化学能源研究从零经费资助到如今建立锂离子电池与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先后在金属表面微纳米化修饰制备清洁能源材料关键技术、真空法制备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技术、长寿命锰酸锂正极材料高效烧结技术、大容量电力储能电池制造技术等先进电池及材料领域获得重大突破,经专家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成果在多家新能源企业获得转化应用,取得超过7.5亿元的经济效益。 

  一点一滴的成功背后都是张英杰无数个夜以继日的付出。“一生刚正博爱,一路睿智笃行”是对她最真实的写照。作为党委书记,她忠诚担当锐意开拓,和班子成员一道,团结带领全校师生顽强拼搏,实现昆明理工大学的跨越式发展。作为知名学者,她知行合一,刻苦钻研,在专业领域,成果丰硕,创新突出。作为博士生导师,她立德树人,亲切随和,在她的指导下,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团队科研业绩蒸蒸日上。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张英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出色的工作业绩,为云南省教育事业竖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